初審編輯:田澤文
責任編輯:李玉梅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玉娟 淄博報道
我國首臺套丁二烯法己二腈工業化生產項目——中國化學己二腈及系列新材料項目一期關鍵裝置近日順利打通全流程,開車成功并產出優級產品。7月31日,中國化學在山東淄博舉行項目成功投產儀式。該項目是解決我國高端聚酰胺新材料產業鏈“卡脖子”難題、開創工業化生產的標志性項目,徹底打破了國外對我國己二腈的技術封鎖和壟斷,填補了國內技術和產業空白,補齊了產業鏈短板,對促進我國高端聚酰胺產業長效安全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將帶動形成總產值千億級的新材料產業集群,促進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己二腈背后一直有個‘中國夢、產業夢’。因生產技術長期被跨國公司壟斷,成為我國少有的幾個被‘卡脖子’的關鍵中間體”,中國化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說,“為保障國計民生、守護產業長城、實現民族夢想,中國化學堅定扛起科技自立自強國家隊的使命,全力部署推進己二腈的技術研發及投資建設工作。項目成功開車也標志著中國化學在打造工業工程領域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高端化學品及先進材料供應商征程中進一步邁出了堅實步伐!
應用廣泛 性能優越卻被卡脖子
許多人對己二腈并不了解,但說起尼龍(聚酰胺)家喻戶曉,它與生活息息相關,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在聚酰胺材料家族中,尼龍6和尼龍66是最主要的兩大品種。己二腈是生產尼龍66的核心原料,是聚酰胺和特種聚氨酯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被市場稱為“聚酰胺產業鏈的咽喉”。憑借著抗震、耐熱、耐磨、耐腐蝕等優異的綜合性能,尼龍66被廣泛應用于民用絲、工業絲、工程塑料、航空航天等領域,是實現汽車輕量化的重要材料,在汽車發動機、電器、車體、高鐵車體部件,大型船舶上的渦輪、螺旋槳軸、螺旋推進器和滑動軸承等部件上有著廣泛應用;同時也是高端瑜伽服、速干服、彈力錦綸外衣、沖鋒衣等民用服裝的理想材料。
尼龍66比尼龍6有著更加優越的性能。據統計,歐美等發達工業化國家尼龍66與尼龍6的產品用量比大約為1:1,而我國尼龍66與尼龍6的占比僅為1:10。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尼龍6的產能約為500萬噸,產量約為400萬噸,尼龍66嚴重供給不足,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尼龍66的關鍵原料——己二腈的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產品采用配給制供給,限制了我國高端聚酰胺產業的發展。正如做面包沒有面粉一樣,尼龍66要么沒得用、要么用不起。
意義非凡 十年研發 終于工業化
己二腈國產化一直備受重視,被國家列為重大科技攻關課題項目,并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明確為鼓勵類項目。作為中央企業,中國化學充分認識到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重大意義,從2011年開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實驗,并不斷總結經驗,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丁二烯直接氫氰化法合成己二腈技術。2015年,50噸/年己二腈中試裝置開車成功;2017年,2000噸/年己二腈全流程中試裝置開車成功,順利打通所有流程,為能耗、物耗以及己二腈的成套工藝技術開發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工業化示范裝置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十年磨一劍,在國資委、發改委等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化學投資建設的天辰齊翔尼龍新材料項目于2020年5月在山東淄博臨淄開工。項目建設初期,臨淄區成立工作專班,設立臨時指揮部,24小時靠在一線。最多的時候,1000多輛車、1000多人同時作業,每天運輸8800多車,幾百萬噸的土石方,光車輪胎就磨壞了2000多條。最快的時候,8個小時修好了一條運輸道路。在兩個月內,就將項目建設用地——近1700萬平方米的荒山“移除”。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化學上下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斷優化技術方案,充分整合技術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從技術研發、項目規劃、設計到投資、建設、運營、銷售實施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創造了同類同體量工程建設質量最優、工期最短的紀錄,跑出了“中國化學加速度”。
該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帶動尼龍66產業鏈及相關產業群的完善。項目一期占地1800畝,以丁二烯為主要原料,生產20萬噸/年己二腈以及丙烯腈、加氫、尼龍66成鹽及切片等產品。
需求攀升 沿鏈聚合 迎來新時代
隨著己二腈的國產化,國內高端聚酰胺行業將吃上國產“面粉”,制約我國高端聚酰胺產業發展的瓶頸得以解決。我國市場對尼龍66的需求還將繼續攀升,尼龍66產品將更大范圍融入產業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化學也將為人民群眾鏈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近年來,中國化學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力優勢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在重大項目科技攻關、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挖掘內在潛力,整合全球資源,充分發揮“1總院+多分院+N平臺”開放式創新平臺優勢。強化招才引智,打造了一支“科學家+工程師”的研發隊伍。不斷優化機制,實施“四個15%”和“兩個五年”正向激勵,實施“一班兩制”“一院兩制”,充分調動人才動力活力。加大研發投入,以被國外壟斷的、國內尚未工業化生產的技術為研發方向,主攻新材料、新能源、生態環保領域技術,攻克己二腈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擁有專利技術4390項,發明專利1203項,在剛剛頒布的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評選中,取得1金2銀的優異成績(總共30項金獎、60項銀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自有技術轉化為實業的福建30萬噸/年雙氧水法制環氧丙烷項目預計明年投產。目前,中國化學正在對標巴斯夫和陶氏化學等世界一流化學品公司,持續推動“創新技術+特色實業”一體化發展,加快打造高端化學品及先進材料供應商,建設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履行使命擔當,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初審編輯:田澤文
責任編輯:李玉梅